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稳定和扩大就业该如何发力?如何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在大众新闻话题互动中,此类问题受到不少网友关注。
王钦峰代表:增加产业一线就业的吸引力
从车铣刨磨全靠双手,到如今的全数控机床,山东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火花科研小组组长王钦峰代表扎根一线32年,深切感受到把年轻人吸引到制造业一线的迫切性。
调研走访时,他注意到,不少企业面临“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王钦峰表示:“产业一线是吸纳和稳定就业的重要‘蓄水池’,应充分发掘潜力,让车间厂房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阵地。”
如何增加一线就业的吸引力?王钦峰认为,要让一线工人奋斗更有奔头、有盼头,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打通技术工人的晋升路径、提升薪酬待遇等。“目前,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缺乏高水平技能人才,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需要像政府工作报告里所说的,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王钦峰说,2024年,豪迈集团参与创新的员工超过90%,征集到大量创新点子,直接发放奖金1100多万元。
雷杰委员:帮助育龄女性就业创业
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还需要不断强化对各类群体的支持政策,打好“组合拳”。
济南市民王雪莲的孩子今年3岁了,她正准备重返职场,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妈妈岗’大多是手工制作、销售保洁、物业服务等岗位,要适当降低要求才能找到工作,岗位如果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
面对这样的心声,关注女性权益保护和人口发展问题多年的济南市政协主席雷杰委员认为,完善育龄女性就业保障,对于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出台关于促进育龄女性就业的政策文件,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共担机制;进一步丰富育龄女性岗位资源,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居家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模式,为育龄女性提供更多适宜岗位。
张乐: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底气
最近,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乐关注到“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社保”的新闻。
新兴技术发展和经营管理创新,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据统计,2023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亿人左右。“这是一个日益庞大的队伍,灵活就业和新业态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备受关注。而他们的权益保障,需要新路径与新模式。”张乐表示。
张乐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推进和改善,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底气: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劳动保障领域的法规完善;对一些已有地方性政策的试点城市,大力推动规章制度落实;除大型平台公司主动承担责任外,中小微企业也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戴岳 李振)
两会快评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如何实现
2024年秋季,山东省沂源县迎来450名特殊的中职新生。他们无需经历高考,只需通过“中职3年+高职2年”的贯通培养,即可获得大专文凭。前两年集中完成专业基础培养,后三年侧重技能提升和产业对接,有望实现“当地培养、当地就业”。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无数技能人才来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2000万。一边是部分学生走出校门面临就业难,“有人没活干”;另一边是不少制造业、服务业技能人才紧缺,“有活没人干”。
培养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重要一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职普融通,指向的是职业教育的痛点。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是最后一条路”的成见仍然存在,导致不少青年不愿选择职业教育。职普融通就是要打破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壁垒,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既能满足青年“二次选择”的愿望,又能更好培养复合型人才,变“退路”为“出路”。
产教融合,指向的是职业教育的堵点。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拥有就业的底气。然而,如今职业教育的一些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与产业发展错拍。产教融合所做的就是打造校企育人共同体,实现企业入校园、产品入实训、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消除梗阻,有效链接,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更好掌握就业硬本领。
当然,职普融通的路并不好走。对于“主观上不愿意融,客观上不利于通”,要从根源上想法子,给资源、给通道、给学历,让职业教育更有尊严。
产教融合的路子也并不平坦。对于“学校热、企业冷”等问题,要完善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以互利共赢思路畅通产学研合作链条,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这传递出鲜明的政策激励导向。
有尊严、有出路,职业教育就更有奔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九龙 曾轲)